給你一個懷念的理由——那些內地搖滾紀錄片

從1979年的冬天萬里馬王樂隊在北京成立開始,已經過去了快要40年了,中國內地搖滾似乎已經習慣了起起落落和各種讚譽、紛爭,不過今天不討論這些,我們來翻翻記錄着這30多年的紀錄片們。

中國搖滾在柏林

1993年,德國柏林舉辦了一次“中國現代藝術展”,在當時的藝術展當中有一場“中國搖滾音樂會”,崔健、唐朝樂隊、王勇、眼鏡蛇樂隊陸續登場演唱。整場演出長達六小時,極具特色的中國搖滾樂隊吸引了成千的德國觀衆。

於是也就留下了《北京搖滾實況‘93》,這部紀錄片完整記錄了當初的柏林中國搖滾音樂會,其中還採訪了當天參演的樂隊。崔健在採訪中說到,藝術有政治的責任,但沒有政治的目的。唐朝樂隊描述了登上中央電視臺的意義和可能性,他們面對鏡頭講着自己對搖滾樂對生活的看法,十分自信。

這段53分鐘的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了唐朝張炬的身影,站在舞臺上的他仍舊是那麼充滿力量,瀟灑無比。

自由邊緣

2000年孫志強導演拍攝了《自由邊緣》,孫志強記錄下了最從容最真誠最平淡的樹村,我們能看到的在他們那一代年輕人的藝術態度和生活方式,我們也能看到最初的廢墟樂隊和年輕的痛仰。

在這之後,孫志強又陸續拍攝了《節日》、《自由的邊緣之鑑證 》和《自由邊緣III—烏托邦》等一些列記錄樹村狀態的紀錄片。《節日》和《自由邊緣》還存在着臺前幕後的關係,通過這兩部片子更加完整地呈現了當時中國地下音樂的狀態。

樹村只是北京西北郊的一個普通的村子,但這個村子對於中國搖滾來說並不普通,從1997年開始,這裏聚居着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搖滾樂手和樂隊。

紙飛機

2001年,導演趙亮推出了紀錄片《紙飛機》,記錄着一羣爲了搖滾樂聚集在北京的朋克音樂人的故事。

他們爲了理想和自由選擇了搖滾樂,懷揣着希望也面對着失落,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彷徨和不定數。片子從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角度記錄着在這些朋克音樂人身上發生的一切,有積極的,有混亂的,對於這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年輕人,導演希望展示的只是,這是他們的選擇,和爲此選擇所付出的代價。

紀錄片《紙飛機》曾參加國2001年法國馬賽真實的虛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1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2年第四屆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立電影節、2002年米蘭電影製作人電影節、2002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獲國際影帶競賽優等獎。

吶喊:爲了中國曾經的搖滾

陸凌濤和李洋兩位主持人曾經共同主持過一檔《後懷舊時代——爲了中國曾經的搖滾》的廣播節目,這檔節目展現了搖滾人的生活狀態和創作心態,同時也思考着中國搖滾樂發展的可能性。

作爲精華版本出版的《吶喊:爲了中國曾經的搖滾》在2003年出版,同時京文唱片推出了一張同名專輯,由一張錄音CD和一張採訪VCD組成。

這張VCD中,記錄着中國搖滾20年曆史當中的一些採訪和現場實錄,還收錄了魔巖三傑張楚、何勇、唐朝等風雲人物的採訪影像。值得一提的是,這張VCD當中還收錄了94香港紅堪搖滾樂勢力演出的精彩回顧,可能這對我們來說是最值得沒事兒拿出來看看的理由吧。

公共王國的旅行

在一波人還在懷念之前的輝煌的時候,2004年,來自南京的後朋克樂隊P.K.14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全國巡演。P.K.14成立於1997年的南京,99年樂隊移居北京,之後發表第一張專輯《上樓就往左拐》,被稱爲中國最好的後朋克樂隊,沒有之一。

導演戴維·哈里斯跟着樂隊一路巡演,記錄着在途中發生的事情,也引領我們進入04年的真實的中國社會當中。樂隊在各種場所和情形下表演,他們默默的在嘈雜的社會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演出對於樂隊和觀衆的意義有重合又有不同,那些在演出場所躁動的青年們走出那扇門後又幹了些什麼?P.K.14在巡演中又得到了什麼?

後來,國內樂隊便很愛把巡演做成一個紀錄片,都希望留個念想吧。

後革命時代

張揚和羅拉歷經五年完成的《後革命時代》終於在2005年公開,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地下搖滾最爲知名的一部紀錄片作品。

它記錄着在2001年到2002年的迷笛音樂節之間,戰斧、病蛹、扭曲的機器、冷血動物和秋天的蟲子這些樂隊的生活狀態,和他們對音樂的堅持,還有生活上的窘迫。現實和夢想的衝撞似乎無法打破他們那單純的熱情,音樂風格不同的他們對搖滾樂的看法卻是出奇的一致,似乎那個時候所有人都期待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採訪當中這些音樂人們總是透露着一種“過來人”的氣息。

在片子的最後,來自新疆的舌頭樂隊在01年的迷笛現場說:搖滾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自己。

頹廢的東方

Kevin Fritz拍攝的《頹廢的東方》是一部關於JOYSIDE樂隊的紀錄片,在2006年完成。

它記錄着這支來自北京的朋克樂隊的生活狀態,在正常人眼中不那麼正常的他們打扮怪異,夜夜狂歡,抽菸酗酒,可也是他們一邊在馬桶前嘔吐,一邊講出他們對中國搖滾樂的看法與絕望。

後來,JOYSIDE被稱爲“北京搖滾之王”,又經過成員變更,解散,各自玩樂隊種種,也留下了不少精彩的紀錄片。只是《頹廢的東方》那個時候的JOYSIDE自由,年輕,勇敢。當然如今的他們也是這樣,只是多了些束縛,似乎只有邊遠還是原來的樣子,一直不太擅長說話。

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是由兩名德國導演喬治(George Lindt)與蘇珊(Susanne Messmer)在2004年到2005年期間拍攝的,記錄着北京地下搖滾樂生存現狀,片中共涉及五支樂隊:Joyside,掛在盒子上,新褲子,沙子以及T9(現杭蓋樂隊)。

幾乎沒有任何的加工,21世紀初北京搖滾樂的景象幾乎完整的被展現出來。比起10年前的樂隊們,這些人更年輕,接觸到更多類型的搖滾樂,他們的作品更容易流行,更容易被當時的學生們所接受。這些音樂人們有着用不完的想法和衝勁,帶給我們的也是滿滿的熱情。

2007年,《北京浪花》在德國公映,德國甚至歐洲的搖滾樂愛好者們突然對北京產生了極高的好奇和熱情。也是在這一年,Joyside樂隊參加了《北京浪花》的首映式,並展開了歐洲五國的巡演。後來有人說《北京浪花》幾乎成了21世紀初中國年輕一代樂隊最好的宣傳片,現在看來也不爲過。

別了,魔巖三傑

1994年,魔巖三傑張楚、竇唯、何勇和唐朝樂隊一起在香港舉辦了《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成爲了中國搖滾的鼎盛時期。2008年7月,張楚、竇唯、何勇在姜昕的撮合下重聚上海大舞臺。福建電視臺推出的一檔節目《新視覺紀錄片》在這場演唱會之後推出了紀錄片《別了,魔巖三傑》。

14年前的輝煌,14年後的物是人非,片中完整記錄了2008年《樹生長的聲音》演唱會的全況和1994年紅磡演唱會的回顧。魔巖三傑的樣貌變了,竇唯再也沒有唱以前的歌,何勇已經胖了,張楚還是張楚。但能再次聚在一起本身,對樂迷來說就是一件值得尖叫的事。

只是對於觀衆來說,不管他們表現如何,一半是滿足一半是失落,但更多的失望和遺憾都來自已經同樣變樣的自己。多年沒開口唱歌的竇唯,當天也輕聲吟唱起來:我早已失魂落魄,今天在你耳邊唱兩聲…

愛噪音

2008年,某服飾品牌邀請了北京的兩支樂隊P.K.14和後海大鯊魚進行了一場全國公路巡演。

兩隻樂隊風格迥異,在5個城市的巡演途中,他們呈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狀態,包括他們的熱情、感動、傷感和叛逆。這年輕的兩隻樂隊,一邊大叫着”熱愛生命,遠離搖滾“,一邊又說着離開搖滾樂就什麼都沒了,看上去有點瘋狂的這種勁頭纔是年輕人們最着迷的,至少他們自己覺得是酷的。

雖然這是今天提到的唯一一個由商業品牌發起的事情,但可能也是因爲商業的原因,這部片子做的更好看,當鏡頭拉到兩隻樂隊站在大巴上眺望遠方的時候,應該有無數文藝青年也想有這麼一輛大巴,有這麼一段說走就走的旅程,站在大巴上吹着風摟着自己愛的人吧。

再見 烏托邦

2009年,盛志民推出了紀錄片《再見 烏托邦》。從做夢樂隊的吉他手吳珂的神祕身世,到魔巖三傑的前世今生,再到錄音棚打工男孩家鄉的生活狀態。盛志民把他眼中音樂家們最真實的一面努力的呈現出來。

這次,盛志民拉着竇唯、崔健、何勇、張楚坐下來,聊了很多。時代不同了,這些人的想法也在改變,然而有一部分觀衆們似乎從來沒有變過,他們一直津津樂道着20年前的輝煌,似乎不願正視如今的變化。

但竇唯和崔健他們想的其實很明白,作爲過來人的崔健說,最主要的只要兩個字就夠了,就是開放,神七都能上天了,還有什麼做不成的。

漁灣市

2010年推出的《漁灣市》是魏曉波導演花費五年拍攝的,一部關於湖南搖滾樂狀況的紀錄片,尋訪了湖南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9年出現的大多數樂隊。

在這之前,大部分的紀錄片都把鏡頭瞄準都是北京樂隊。魏曉波給我們呈現的是與北京環境完全不同的湖南樂隊的狀況,比起北京的樂隊他們更像是普通人,這部有點粗糙的紀錄片讓我們不禁想問,那些當年反叛的青年們後來成爲了什麼樣的大人呢?

怒放

還是在2010年,《怒放》搖滾英雄演唱會在北京和上海唱響,12位“搖滾英雄”帶着四萬名觀衆集體狂歡,這場演唱會曾被稱之爲“中國搖滾樂最後的輝煌”。在演唱會之後,《怒放》紀錄片在上海廣播電視臺藝術與人文頻道播出。

《怒放》不僅僅記錄着在演唱會背後的故事,還記錄着這30年來中國搖滾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音樂人,包括參與其中的一些幕後從業者也面對鏡頭講述着自己的看法和疑惑,挺值得一看的。

時代的青春期

2011年6月5日,著名搖滾攝影師柴東新在北京布魯姆畫廊舉辦了首屆中國新音樂攝影展,取名爲《時代的青春期》 。同名紀錄片則是記錄了在柴東新和他所拍攝的樂隊在展覽當中的一些故事。

這場攝影展也似乎成了中國搖滾的一部發展史。從左小祖咒到劉冬虹,從何勇到陳勁,從華東到樑龍,幾乎中國搖滾樂隊都在本片中講述着那些被掛在牆上的照片背後的故事。他們和一些幕後從業人員面對這些記錄着點滴的照片侃侃而談,只是不知道爲什麼言語中有一絲無力感。

搭車去迷笛

2012年,一位來自雲南的青年黃鵬程做了一個幾乎瘋狂的決定,他花費了21天,搭了32輛順風車,帶着對迷笛音樂節的憧憬,從雲南一路到了北京。這部片子完整記錄了這個過程,這個過程也成了這個雲南小夥子的成人禮。

這部片子沒有音樂人的出演,但卻是熱愛搖滾樂的樂迷們最真實的寫照。他們熱愛搖滾樂,他們也有着理想和夢。只有27分鐘的短片,讓無數熱愛中國搖滾的年輕人熱淚盈眶,那份單純的熱情打動了很多人。特別是稍微遠離北京上海的那些地方的年輕人們,總是會想象那些大城市的音樂節,像一個烏托邦,寄託着他們多年的夢想。

在這部片子之後就有很多人開始效仿這種行爲,搭車去草莓,去迷笛,去各種音樂節,只是不知道他們看完音樂節還滿意麼……

-------

紀錄片這個東西不像是電影,有那麼多安排好的情節,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事,都會變成歷史。中國的搖滾樂經歷了這麼多年,這麼多樂隊,這麼多唱片,還有這麼多的紀錄片留下來了。

可是過去的就應該讓它過去,就像是曾經新蜂音樂的紅楓說的,搖滾樂是一個年輕的東西,它是有生命的東西,它應該是教會我們期待,而不是教會我們如何懷舊。

所以,不管是誰的青春期都會過去,搖滾樂怎麼樣了我們也會不再關心,很高興你們能看完本期專題,洗洗睡吧,晚安。

作者:空虛小編(via:music.163.com)

收藏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