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花粥先後簽約廠牌,獨立音樂人被“收編”成爲新常態?

文|音樂先聲 Sybil  


1月20日,音樂人花粥在微博上高調宣佈,簽約S.A.G舞臺工作藝術組,從此告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標籤。



S.A.G也對此作出了積極迴應。據瞭解,S.A.G是一家致力於音樂產業的專業機構,業務包括演藝投資、策劃、執行、經紀、舞臺技術、音像製作、設備租賃等。簽約S.A.G後,花粥表示,自己輕鬆了,快樂了。


近幾個月以來,獨立音樂人簽約廠牌(唱片公司)或其他專業音樂機構,似乎已經成爲一種趨勢。2018年10月,李志宣佈與太合音樂集團旗下麥田音樂達成合作,這一合作以彼此保持自由獨立爲基礎,麥田音樂爲李志提供專業團隊協助及全產業鏈支持。



李志團隊、太合團隊合影


目前,太合音樂集團旗下除了太合麥田、海蝶音樂等唱片公司,近年也重點發力廠牌佈局,對外投資了兵馬司、生養之地、明堂唱片等多音樂類型廠牌。


另外,2018年12月,太合音樂集團還宣佈聯合大陸、港臺地區近40家獨立廠牌、近600組獨立藝人,成立獨立廠牌聯盟“獨立音樂聯合體Indie Works”。



Indie Works成立合影


獨立音樂在崛起。李志和花粥,兩位在獨立音樂領域佔據頭部位置的音樂人相繼選擇擁抱廠牌或音樂服務機構,某種程度上也意味着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獨立藝人爲何願意被“收編”?


獨立音樂起源於獨立廠牌(indie labels),與主流唱片公司相對。上個世紀,爲奪回被主流唱片公司壟斷的在音樂選擇、傳播和銷售各環節的自主決定權,踐行DIY的音樂理念,一大批獨立廠牌應運而生。這些廠牌較少依賴大規模銷售,而是專注於爲藝人提供更多實驗和自由創作的機會,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音樂風格流派,最終贏得了聽衆的喜愛,在音樂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不過從結果來看,歷史上大多獨立廠牌難逃死亡或被主流唱片公司收購的命數,也正因如此,獨立廠牌爲音樂產業的創新及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動力。


相比以往,今天的獨立音樂/獨立廠牌不再侷限於代表一種運營方式,它更多地被延伸爲一個符號,表達一種精神和態度。在豆瓣音樂收錄的1153家廠牌中,多數廠牌並沒有選擇公司化的運營方式。相應地,獨立音樂人需要自主完成從創作、推廣、唱片銷售到演出、票務等一系列音樂相關活動。



當然,也有獨立廠牌採用公司化運營,簽約音樂人。例如,摩登天空旗下擁有痛仰、萬能青年旅店、謝天笑、馬頔、堯十三、重塑雕像的權利、馬賽克、海龜先生等多組原創藝人,儼然已是一家極具規模的唱片公司。


本質上,獨立廠牌是唱片公司的一種,只是與主流唱片公司在運營理念上有所不同,風格與初創公司類似。相比主流,獨立廠牌具有更高的自由度與創新價值,能夠更好地平衡藝術創作與商業回報。


在商業社會,單打獨鬥的獨立音樂人團隊更難以與細化分工、坐擁大量資源的唱片公司抗衡。整個大環境下,“小作坊式”運作的獨立音樂人團隊生存艱難。



特別地,處於這一生存狀態的獨立音樂人常被視爲不穩定型無產者(precariat:precarious + proletariat,前者意爲危險的,後者爲無產階級),他們創作自由,卻缺乏最基本的工作保障,享受不到應有的福利待遇,沒有安全感。可以說,獨立音樂人雖然獨立,卻活得並不輕鬆。


而一旦選擇簽約唱片公司或其他音樂服務機構,音樂人便能接觸到更多資源,無需操心策劃、營銷、商務對接等大量與創作有關、但並不直接相關的事務,進而將全部精力投身創作,也保證了音樂人持續產出更高質量的作品。


流媒體時代的新趨勢


流媒體時代,獨立藝人與簽約藝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一方面,作爲獨立藝人作品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許多流媒體平臺推出各類原創音樂扶持計劃,要求音樂人簽約獲得相應服務。因而,選擇簽約音樂平臺、享受平臺資源的音樂人,已經不完全是嚴格意義上的獨立藝人。



最早,原創音樂人活躍於5sing、豆瓣等互聯網平臺社區,上傳音樂作品、進行圈內交流是他們在網上從事的主要活動,其核心收益仍來源於線下演出、唱片銷售等。今天,流量生意成爲音娛行業獲取收益的重要方式,且伴隨着線上線下逐步融合,許多流媒體平臺也因此拓展了線下業務,轉型成爲包括藝人經紀、推廣營銷等傳統唱片公司職能在內的音樂人整合服務商。


另一方面,平臺/唱片公司簽約獨立音樂人,能夠有效填補當下音樂產業的造血困境。原創能力被認爲是音樂人、乃至整個音樂產業的根本,市場和專業音樂機構需要新藝人、新作品,而原本獨立於產業之外、擁有原創能力的獨立藝人便顯得十分可貴。


事實上,部分獨立音樂人由於缺乏專業支持,即便擁有好的創意,其音樂成品在製作、傳播上也沒有較強的競爭力。專業音樂機構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滿足獨立藝人對於專業化的需求。



在流媒體平臺、獨立廠牌/主流唱片公司、其他專業音樂機構在職能上相互滲透融合的新時代,大量獨立藝人依附於音樂平臺或服務機構,狹義的獨立音樂人或許已經成爲歷史。無論傳統唱片工業還是當代流行,好作品的誕生往往離不開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獨立藝人簽約各類音樂服務機構,實際上是文化產業系統化、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加深,一個健全的文化工業體系能夠促成雙方合作共贏。


結語


近些年,獨立音樂大受歡迎,成功捕捉到這一發展勢頭、服務獨立音樂人的流媒體平臺和獨立廠牌均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其實,保持創作的自由獨立,不受商業操縱,纔是所謂獨立音樂人的真正價值所在。在某種意義上,獨立與非獨立永遠是一種對立的狀態,當文化工業體系中的創作者無法滿足其創作需要時,仍將脫離這一體系,獨立運作。只是在音樂產業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這種對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解。


歷史是一個圈,上世紀的獨立廠牌孕育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今天,網羅獨立藝人的專業音樂機構仍將繼續這一使命。這些作品,都是商業的產物,也都是音樂人發自內心的表達。



從唱片公司、流媒體平臺轉型音樂人服務到李志、花粥簽約,我們看到,獨立藝人選擇讓渡部分權利,收穫了更爲專業的服務,同樣,各類音樂機構也受惠於獨立藝人,擁有更加可持續的原創影響力。


未來,相信會有更多藝人選擇簽約音樂服務機構,這對中國原創音樂以及行業的系統發展來說,並非一件壞事。


via: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816532.html

收藏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