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們的港樂印象 -- 港樂十年浮沉(2003 ~ 2013)
TA 們的港樂印象
記者 / 骨朵在開始做這個部分的信息徵集之前,心裏有一個預期:在粵語地區生活的人們對港樂當如數家珍,至少也該雙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它,而我們或許能收穫不少陌生的“好聲音”。意料之外的是,答案並未順理成章,儘管我們刻意避開資深樂評人的推薦,而把目光轉向意識裏似乎更能產生共鳴、更加關注港樂的普通歌迷,甚至在選擇上傾向自幼在廣東長大的朋友,但並非人人都因耳聞目濡而對港樂有更深的情結。
值得再次提醒的是,即便身處日新月異的全球化超級網絡時代,我們獲得的信息依舊是被選擇的結果,我們有幸聽聞的並不一定就是“最香港”的。作爲普通大陸樂迷,對於港樂,不論瞭解與否都仍有認知和差異沒法被理解和超越,更別說其他政治背景帶來的隔閡。反觀我們印象中的香港、媒體輸出的香港和現實中真實的香港,如同我們遇見的許多問題有太多未知,港樂在這虛實裏沉浮,它對你來說,究竟有多大魅力?
由抗拒到感同身受
作爲一個標準的廣東文藝青年,Under 時常攝影寫歌,爲能夠依靠文字養活自己而高興,甚至因愛極了本土街坊文化而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伍仁”。但小時候就聽着媽媽唱鄭秀文和王菲的他,卻在周杰倫火了之後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臺灣國語音樂上,他直言“當時總覺得港樂缺少養分”……直到近幾年愛上了 My Little Airport 和 The Pancakes,漸漸發現港樂也有了新的力量。
- Under(90 後廣告公司創意文案)
- TA 的港樂關鍵詞:陳奕迅 情情愛愛 口水歌
- 港樂樂齡:不好計算,港樂是我的流行音樂啓蒙(小學時期瘋狂過),但 2000 年前後涌現出了周杰倫、孫燕姿,就漸漸聽得少了……
- 港樂入門歌手:容祖兒、謝霆鋒
- 現仍在聽:My Little Airport、陳奕迅、盧凱彤、何韻詩、方大同、王菀之
- 特別推薦:馮翰銘《樂章》(理由:2013 年 10 月發表,中國傳統詩詞歌賦的改編新唱集,陳奕迅、陳慧琳、王菀之、林一峯、觸執毛傾情合作。雖然是國語演唱,但有非常明顯的港樂風格。)
- 最近一次觀看港樂 LIVE:至今沒看過
- 認爲最具意義的港樂唱片:My Little Airport《寂寞星期五》(理由:很好地投射出當下社會和我自身的狀態,重燃了我對香港音樂的興趣。)
- 心目中近十年港樂十大單曲(排名不分前後):
- 陳奕迅《苦瓜》《一絲不掛》《陀飛輪》《葡萄成熟時》《夕陽無限好》
- 謝安琪《喜帖街》
- 楊千嬅《野孩子》《飛女正傳》
- 盧凱彤《你根本不是我的誰》
Under:我倒覺得現在已經不是最壞的時代了。如今香港的一些音樂人慢慢注意到概念、主題、內容這一系列,並且跳脫了早年盡是情情愛愛的主題,香港又開始有一些有觀點、有責任、有味道的音樂了!其實印象最深刻的是何韻詩的一張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的專輯,全碟歌名以人名貫穿,講述一羣瘋人院裏邊的人的故事,非常非常精彩!
但是無可厚非,甚多出色的歌手也紛紛跳槽臺灣發展,並且唱國語歌……或許香港需要一個轉型期。其實即使在所謂最落魄的時期,還是有零零星星的好唱片產生。而香港的確也存在很強勁的創作人,近年受到臺灣音樂的影響和打擊,我覺得也慢慢在檢討的過程中逐漸擺脫了。
My Little Airport2
《文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更關注臺灣流行樂壇,是覺得周杰倫相對港樂更容易打動你?
Under:周杰倫的出現真心是個樂壇的奇蹟吧?即使他現在看來多麼二逼,但他的出現不正是影響了臺灣音樂對於我們這羣 90 年前後生人對臺灣音樂的認知?而相反,在那時候香港樂壇並沒有如此具有顛覆性的歌手。最初接觸臺灣音樂純粹因爲周杰倫的驚豔,他追求音樂上的內容和設計,而且他也真心影響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流行音樂的風格,當時的香港給不來這些養分。一直到後來的陳奕迅、方大同、王菀之、何韻詩、盧凱彤、MLA……慢慢讓我看到我想要的東西了。
記得有一次去 Imart(創意市集)擺攤,跟隔壁買菜的大叔聊天。我們是從 MLA 聊起的,他說他也聽 MLA 不過他覺得他們的音樂仍然膚淺,在他心目中港樂最高標杆應該是達明一派仍然風風火火的年代,“他們的歌尖銳、直率,唱出文藝青年心中對自我、社會的思考以及控訴,那些力量是現在的港樂沒有辦法帶出來的……”雖然我沒有接觸過,不過依然被深深感染,而那天晚上的表演嘉賓,便是黃耀明。
《文周》:現在港樂在你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
Under:只能說港樂依然存在一羣口水歌分子,但現在涌現了一批真正用心做好音樂人的人。港樂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從無聊、膚淺,開始漸漸有了新的認識。
其實,像徐小鳳、Beyond、許冠傑等等,他們那個年代的歌還是很有想法和內容的,反映社會的很多事情而不單單是後來港樂純粹的情情愛愛口水歌!不過我必須表示,港樂很多的情情愛愛也是牛逼的——這要感謝有林夕和黃偉文這樣的鬼才存在。誰會把情歌跟本土情懷甚至一些當地的歷史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看《喜帖街》《三角志》《搜神記》《諸葛亮》……
特別推薦馮翰銘的《樂章》這張唱片,很喜歡《浣溪沙》,裏邊那種很鬆散但又很 trendy 的音樂風格,類似方大同,不知道能否代表港樂近年的發展?還有那些去臺灣發展的香港歌手,他們的音樂不侷限於粵語,但也無不代表着香港!這會不會其實也代表着港樂的另一種崛起?
要承認進步,港樂甚或超前於華語樂壇
整理大笨象回傳的郵件,最驚訝的是他嚴絲合縫的邏輯和令人欽佩的好記性,港樂的好一一盡數,有理有據,信手拈來的例子密密麻麻地擺着給你看。這種理性的愛裏透着最深切的關懷,同時又帶着幾分可愛。
- 大笨象(編輯)
- TA 的港樂關鍵詞:兩個偉文 勁歌金曲
- 港樂樂齡:從小學三四年級至今
- 港樂入門歌手:郭富城 、Beyond
- 現仍在聽:陳奕迅、盧凱彤、黃耀明 、麥浚龍、何韻詩、楊千嬅、謝安琪
- 最近一次觀看港樂 LIVE:2011 年,陳奕迅 DUO 巡迴演唱會廣州站
- to 美編:此處可使用配圖“2011 年,陳奕迅 DUO 巡迴演唱會”
- 認爲最具意義的港樂唱片:陳奕迅《U87》
- (理由:闊別樂壇多年的迴歸之作,首首精品,伴隨暗無天日無盡任務的高中時光。當時梅豔芳逝世不久,所以那首《夕陽無限好》句句打動我心。《浮誇》在當時不算大熱,印象中是在 Get A Life 演唱會作爲開場歌曲後,才傳到漫山遍野的。而《葡萄成熟時》更是黃偉文“玩物志”五部曲的開山之作,從此爲陳奕迅開闢了新的領地。)
- 心目中近十年港樂十大單曲(排名不分前後):
- 麥浚龍《弱水三千》《生死疲勞》
- 黃耀明《身外情》
- 陳奕迅《夕陽無限好》《一絲不掛》
- 何韻詩《勞斯·萊斯》《似是故人來》
- 蘇永康《那誰》
- 謝安琪《年度之歌》
- 樑漢文《七友》
《文周》:你覺得當下對港樂而言,是好時代還是壞時代?
大笨象:我不能非此則彼地下一個判斷。
從好而言,會看到港樂在不斷進步,無論從編曲、詞作題材或是歌手的演唱水準。
回顧港樂的黃金時代,很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其實都是改編日本歌曲的,如王菲的《容易受傷的女人》、陳慧嫺的《千千闕歌》、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等。而這十年,更多出現的是一批優秀原創歌曲,即使不熟悉港樂的人,也會聽過雷頌德、伍樂城、陳輝陽等作曲家的名字。而陳奕迅們、麥浚龍們也會大玩概念碟,或者另走暗黑路線。
至於詞作方面,在“情歌”這塊被嚴重透支的土地上,林夕與黃偉文依然能寫出花來。黃偉文曾經推行“新廣東歌運動”,即把粵語俚語填進歌曲——譬如楊千嬅的《傻仔》、李彩樺的《你唔愛我啦》,在語言上另闢新徑,也算是一種當地文化保育。
另外,在填詞題材上,也會大膽地冒犯社會禁忌,例如描寫同性戀的《露絲瑪莉》《男孩像你》,或如講述人鬼之戀的《防不勝防》。
而林夕在《皇后大道東》後亦不斷迴歸社會題材,你看到有關注教育錯位的《模範生》,描寫天水圍現況的《天水·圍城》,批評社會功利浮躁心態的《六月飛霜》等。甚至,他把多年來的一些哲學體會融入到歌曲中,如劉德華的《觀世音》《常言道》,黃耀明的《絕色》、麥浚龍的《弱水三千》等。
以上所列舉的歌曲,在 2000 年前根本不能想象啊!所以,要承認,港樂在不斷進步,甚或是超前於華語樂壇的。
而港樂的逐漸式微,是表現在其影響力上。
近幾年新涌現的優秀歌手裏,缺少能真正扛大旗、挑大樑的人物。跟香港電影一樣,撐起港樂的還是靠一班老面孔。“青黃不接”怕是港樂本土目前最大的問題。
此外,臺灣娛樂多點開花,內地軟文化實力提升,選秀節目層出不窮,都強力衝擊着港樂的地位。以前,香港的多元文化能夠輻射周邊,跟其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那時候,內地還是一塊保守的音樂荒地,港樂成爲了潮流的風向標。如今港人眼中的“表哥”、“阿燦”都能自如地從事音樂產業了,而且資金雄厚、受衆廣闊、無語言隔膜,同時水準並不低於港樂。那麼,樂迷自然會往華語歌曲靠攏。
2011年,陳奕迅DUO巡迴演唱會(攝影叮噹)
《文周》:你怎麼看待“港樂已死”的這樣的言論?
大笨象:說某種載體將死(注意是“將”,不是“已”),我想我是相信的,如 CD、紙書等介質。喂,“黑膠已死”的調調已唱了幾十年,老人家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嘛!但如果說某種“內容”已死,如港樂,我不會認同。正如報紙可能會消亡,但新聞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港樂亦同樣道理。
那麼多港人在用心做音樂,說它死了?那豈不是大不敬!
割離於時代,才能覺出它的好
July 的個人簡介的開頭便寫着“與王菲同星座,與林夕同屬相,與陳奕迅同生日”,說聽港樂純屬自娛自樂,卻因爲做過編輯而寫了不少港樂樂評,漂亮而深情的句子讓許多港樂迷感同身受。對港樂的愛總是溢於言表,字裏行間盡顯對與港樂相逢的珍惜。問起兩地隔閡,她平靜答道:“其實像 My Little Airport、The Pancakes、aniDa 這樣的港樂小衆能被我們聽到,已實屬不易。”
- July(廣告從業者,曾從事音樂編輯職業)
- TA 的港樂關鍵詞:囂豔 癡纏 迷醉
- 港樂樂齡:8 年
- 港樂入門歌手:王菲、黃耀明、陳奕迅
- 現仍在聽:幾乎所有
- 最近一次觀看港樂 LIVE:2012 年,陳奕迅 DUO 巡迴演唱會
- 認爲最具意義的港樂唱片:張國榮 / 黃耀明 Crossover(理由: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心目中近十年港樂十大唱片(排名不分前後):
- 林 夕《林夕字傳》
- 楊千嬅 Unlimited
- 容祖兒 In Motion
- 何韻詩 What Really Matters
- 陳奕迅《U87》
- 盧巧音《天演論》
- 麥浚龍 Chapel Of Dawn
- 黃耀明《若水》
- 黃偉文 Concert YY
- My Little Airport《我們在炎熱與抑鬱的夏天,無法停止抽菸》
張國榮、黃耀明於2002年發行的《Crossover》唱片封面。
《文周》:你覺得當下對港樂而言,是好時代還是壞時代?
July:個人覺得這不是時勢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畢竟全盛期也沒盛到哪裏去。在烏泱泱一片國語大軍面前,粵語就算繼承再多古漢語優點、再天生華麗隱晦幽深、時光回溯到 80、90 所謂黃金時代,也只是小衆的選擇。港樂指涉範圍廣泛,但情感的深濃、內涵的豐富,又不便於在這個快餐時代消費。而且我覺得,港樂骨子裏就有懷舊的天性,割離於時代,才能覺出它的好。它是爲那些靈魂敏感的人,在經年之後還會突然被某一句歌或詞打動神經末梢而存在的。每年在我們耳邊轟炸着走量似的專輯,並不代表繁榮,那只是在榨取歌曲的即時壽命而已。當然,港樂也會製造垃圾,但整體水平對比充斥着浮躁和跟風的國語音樂市場,“業界良心”這個稱號還是名下無虛的。
《文周》:同一個在北京工作的廣東朋友聊港樂,她說現在只有過年回家問問周圍的高中生才知道“哦,這些纔是現在大家在聽的港樂”,才知道我們這裏以爲的“港樂”其實已經跟港人最熟悉的港樂脫離開了……
July:這個情況肯定會存在的,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音樂也是一樣。比方我們這邊的港樂迷會很不屑聽衛蘭,但是前幾年,我廣州的朋友告訴我衛蘭在他們那邊紅透了。可能我們聽到的,是港樂迷以自我標準篩選出來的精選版或精裝版,或是被唱片業流水線推送到檯面,或被金錢轟炸出來的一部分,那些原生態的新生力量,還是必須深入本土才能發掘。
《文周》:你怎麼看待“港樂已死”的這樣的言論?
July:從來沒活得有多光鮮滋潤,也就無所謂死不死的了。不聽不代表不好,就好比一桌子滿漢全席擺在面前,你不動筷子的話,就跟蘿蔔醃菜無差別。好在香港人民一向擅長於自娛自樂,就算再式微,他們也能自顧自打理着華語音樂的後樂園,頒獎禮照樣熱熱鬧鬧地辦,雖然像堂會、紅館演唱會照樣華麗麗地燒錢、燒裝備、燒概念、燒羣情。看看 IKnowThisSong.org 在香港滿場懸掛的歌詞廣告牌就知道了,港樂不會死,聽粵語歌的人不是越來越少,而是一向少而精,他們大多忠誠,一旦愛上就會無比執迷癡纏深刻陶醉,至少對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港樂真的給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文周》:你日常瞭解港樂是通過什麼渠道?
July:上 http://moov.hk(香港音樂庫);逛逛港樂小組和歌手微博;關注林夕黃偉文周耀輝這三大詞人;如果能找到香港電臺(比如叱吒 903)的錄音就更好了!
當下正是香港樂壇開始反彈的時候
每日得以在工作中分享音樂是個讓許多人都羨慕不已的工作——招繼斌在電臺工作了三年,除了播放新出的唱片,他也會毫不吝嗇地將記憶裏的好歌傾倒給電臺邊的耳朵。因爲家裏有個愛聽流行音樂的爸爸,招繼斌覺得港樂一路都伴着自己的成長直到如今。
當下正是香港樂壇開始反彈的時候
每日得以在工作中分享音樂是個讓許多人都羨慕不已的工作——招繼斌在電臺工作了三年,除了播放新出的唱片,他也會毫不吝嗇地將記憶裏的好歌傾倒給電臺邊的耳朵。因爲家裏有個愛聽流行音樂的爸爸,招繼斌覺得港樂一路都伴着自己的成長直到如今。- 招繼斌(廣州新聞電臺 DJ)
- TA 的港樂關鍵詞:流行 母語親切
- 港樂樂齡:10 年 +
- 港樂入門歌手:許冠傑
- 現仍在聽:很多,陳奕迅、謝安琪、張敬軒等
- 最近一次觀看港樂 LIVE:2007 年,張學友《好久不見》中國巡迴演唱會
- to 美編:此處可選用圖片“2007 年張學友“好久不見”中國巡迴演唱會”
-
- 對 TA 而言最具意義的港樂唱片:陳奕迅《幸福》(理由:曾經經常聽,很多歌到現在還會經常拿出來在電臺播放。)
- 心目中近十年港樂十大單曲(排名不分前後):
- 陳奕迅《葡萄成熟時》《苦瓜》《最冷一天(翻唱張國榮作品)》《人來人往》《歲月如歌》
- 蘇永康《那誰》
- 謝安琪《年度之歌》
- 楊千嬅《原來過得很快樂》
- 鄭秀文《不要驚動愛情》
- 張國榮《春夏秋冬》
2007年張學友“好久不見”中國巡迴演唱會
《文周》:你覺得當下對港樂而言,是好時代還是壞時代?
招繼斌:好時代。之所以說是好時代,其實是因爲在前幾年港樂曾處於一個嚴重下滑的時期。當時一些經理人或音樂人在經歷完張國榮、梅豔芳、四大天王這些香港樂壇最輝煌的時期,可能就覺得在香港樂壇要創造明星太容易,因此造星工程相當多,反而忽略了在樂壇之所以有明星是因爲有好的音樂作品和相當了得的唱歌技藝。於是,當時的樂壇造就了一批爲人熟知,卻與音樂品質有所脫節的歌手,所以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歌手是大家熟悉的,但是歌不好聽”。再加上盜版、MP3 的興起帶來的衝擊,那段時間是港樂最黑暗,也是最低谷的時期。
但經歷了這段時期,香港音樂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逐漸注重音樂本身,更多有實力的歌手加入樂壇,所以你看到,現在很多歌手唱作全能。這像炒股票一樣,經歷了最低谷,下一步就必然是反彈。我覺得這幾年正是香港樂壇開始反彈的時候,因此會覺得是好的時代。
《文周》:就你平時電臺工作的經驗來說,現在港樂的受衆一般是哪些人?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招繼斌:流行樂最主要的受衆肯定還是當下的一些年輕人。如果要仔細描述的話,可能在 15 歲到 35 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會比較集中吧。
和以前的不同主要在於市場的不同,從前港樂可能主要的受衆就是香港的年輕人,最多會考慮去一下臺灣。但現在就要多考慮上內地受衆這個因素,因爲內地的市場太大。
《文周》:你認爲當下港樂面臨哪些困境?
招繼斌:我個人覺得首先是大家對於流行音樂有一個思維定式,簡單來說就是很多人永遠覺得“新不如舊”。從聽衆的反應來看,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接受新的香港流行音樂作品,最起碼他們還處於“留戀以前舊作”的階段。這個無可厚非,即便那些天王巨星去世的去世,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但他們的影響力對於現在的歌手來說還是一座大山。此爲其一。
其二是內地和臺灣樂壇的興起。從臺灣來說,綜藝節目的興起和選秀節目的創新,讓他們的流行樂壇發展迅速。前幾年的《超級星光大道》,他們會重新迴歸到音樂、歌唱本身,而不是選明星,對樂壇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例如林宥嘉、蕭敬騰、楊宗緯等一批後來爲我們所熟悉的歌手都是當時所發掘。而臺灣樂壇之所以有今天這麼火熱,周杰倫、蔡依林那一批歌手,以及方文山、袁惟仁等音樂人也功不可沒,他們是奠定臺灣樂壇風生水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對於內地,有一個最好的優勢是受衆夠廣,受衆是演藝行業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無論音樂做得多好,首先是要有人願意去聽,願意花錢買。目前一個在香港很流行的歌手,例如謝安琪,她在香港家喻戶曉,到內地未必知名度就那麼高。只不過內地出來的歌手,例如李宇春、周筆暢等,相信在香港人的心目中就有一定地位,這某程度上要歸功於香港和內地的合拍電影。由於香港市場太小,所以要讓一個歌手在香港有知名度,比讓一個歌手在內地有知名度,容易太多,這個就是差別。
(聶晶晶對此段亦有貢獻,由衷感謝)
相關:其實人間盡耳聾?-- 港樂十年浮沉(2003 ~ 2013)
via 《文藝生活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