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vs數字音樂:低保真與高科技之爭

“我所做的就是努力去拯救過去50年我所從事的藝術領域,”Neil Young如此對Wired雜誌說道。“我們生活在數碼時代,但是不幸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代非但沒有進步反而還退步了。”


喬布斯,這位藉助其iPod系列給MP3產品帶來巨大變革的巨人,也是一個發燒友並且常在家中聆聽自己的黑膠唱片。MP3過去被認爲是裝載較小文件和聽音品質的妥協產物。


美好的過去


諷刺的是,我們過去長大時所聽的音樂及聽的方式都比起現在要好得多——那時我們聽到的音質比起現在的普遍方式要好多了,不管是從CD抓取來的MP3還是從iTunes或Amazon購買得到的。當數碼技術成爲主流並取代模擬錄音技術和實體唱片消費數量時,音樂品質反而慢慢下降了。舉個例子,一首MP3,不論他是CD抓取的還是下載的,亦或是採樣率,比率爲192kbps的,它僅僅保持了模擬錄音棚裏磁帶母帶所灌錄出的黑膠唱片的5%的數據。


(Neil Young)

通過普通音質的耳機在大街上聽歌的你可能並未注意這點差別,但當聽同一首歌時,與CD的對比很可能令你發現自己的MP3確實不怎麼樣。

絕大多數的現代音樂都加強了低頻量,以“重低音”“低音炮”作爲潮流或賣點,但卻得到了悶糊的中頻。同樣還丟失了高音質格式的大量動態表現,尤其是模擬的質感更加無處可尋。


轉向悶糊的中頻


數年前我曾收藏有大量的黑膠唱片,但不知道爲什麼,這些年來我一直試着用CD和數碼下載來替換它們。過去我能在Judybats的某首歌副歌部分前聽到前凸的人聲,但現在這已經不復存在了,中頻已變得渾濁不堪。這首從CD抓取得來的320kbps音質的歌曲丟失了本有的動態,因壓縮而被衰減了。



而採樣率爲320kbps的歌曲本該是在人耳聽覺上與CD無一差別的。至少這對大多數人,包括我而言是應該如此的,但在當今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下,照片和視頻的效果都達到了“鑽石”級水平了,音樂的品質卻反而走起了下坡路,尤其是模擬錄音至數碼格式誕生的這一發展過程的開始。

什麼是模擬錄音技術?簡言之就是在錄音棚中用8軌或16軌磁帶錄製下的音樂人的作品。一首歌曲的錄製是連續的,聲音也是連續的,不會斷開。而相反的,CD則是取樣自模擬或數碼磁帶錄音中的聲音,理論上它能捕捉到的極高的信息量超越了人耳所能區分的範圍。



最先嚐試數碼格式的Steely Dan


有趣的是,至少對我而言,我所知道的第一支轉向全新數碼格式的樂隊是Steely Dan,他們有着十分不俗的唱片質量,據說是那時候的最佳商業化典範。他們向潛在購買客戶推薦並出售這種全新格式的唱片,並告訴他們播放CD不會出現黑膠常有的爆音,電流聲或其他雜音,並聲稱CD不容易像黑膠在多次播放後損耗殆盡,或者說CD幾乎是不會損壞的,刮擦和快進都不會對它造成破壞。好吧我們都知道這是謊話,已經有不知多少張損傷的CD被我重新打磨處理了。



但是麻煩和爭議立馬就出現了,CD確實存在着可聞且不同的聲音。有的說法是聲音更冷,就好像在空氣中無向地漂流似的。我並不記得我的第一張CD是什麼,但是聲音的不同卻是記憶猶新的。它們聽起來都太過清澈,缺乏了模擬唱片所具有的暖味。

現在你該想起了立體聲技術在當時開始運用到音樂表演和錄製上,其幾大重要組成部分的其中就包括了放大器/音箱(揚聲器),而如果你問起我音箱的品質該如何呢,給音箱提供足夠的功率來推動提升音量並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要的不僅僅是音量,準確來說應該是忠實表現高頻和低頻,以及至關重要的中頻。


單聲道還是雙聲道?


60年代中期,立體聲技術本身就是一個飽含爭議的話題。很多人並不知道The Beatles的錄製是採用的是單聲道,他們將一層層的聲音疊加進同一音軌中。不管你信不信,Sgt, Pepper就是首單聲道錄製的歌曲,但從那以後每個人有立體聲音箱,每個人都期待雙軌錄製的聲音。



他們的製作人George Martin以及天才錄音師Geoff Emerick(與The Beatles於1962年合作時才15歲),爲了迎合廠牌方面對於立體聲的要求,但又是極其不情願的,所以他們只是簡單地將人聲和節奏吉他置於一通道,而將貝司,架子鼓和主音吉他置於另一通道里而已。從你的耳機或耳塞裏你能清晰地聽出這些變化來。哪怕是在今天,伴隨着左聲道George的主音吉他急速掠過而聽到右聲道里John和Paul的歌聲仍是能讓人感到幾分震驚的事情。

現在的立體聲音響系統大多集成爲了電視6.1環繞音系統,而且大多數人也並不使用音箱聽歌了,取而代之的是藉助電腦從網上音樂庫下載歌曲,而手機聽歌也成了許多人的選擇。但現在的歌曲仍不是爲了影院效果的環繞聲系統錄製的,它仍以立體聲爲基礎,所以又一次的“聲音”遭到了破壞。

就現在的我而言,沒什麼能比聆聽接入高功率功放的高檔CD機下的BOSE吸頂箱或書架箱更棒的了。


更接近搖滾


而說到私人聽音,我喜歡使用Sony的Walkman系列MP3並搭配一系列良好的耳機。我認爲它們的數字信號處理器要遠好於iPod。現在市面上有完全足夠多的高端耳機可供挑選,而能達到滿意聽音結果的最低限度則需要花費大概70刀。耳機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而我認爲森海塞爾是現下最具競爭力的品牌,它擁有良好的性價比與聲音品質。而且我把自己的絕大部分CD轉成了平均碼率256kbps的MP3文件,這已經足夠應付日常的搖滾聽音了。

還有其他的高音質格式,比如錄製CD時採用的PCM格式,它的比特率達到了11411kbps。還有AAC,也就是常說的MPEG-4格式,碼率爲256kbps且被iTunes作爲數碼下載的標準格式,同時也是YouTube的雲音樂格式。WMA,即Windows Media Audio,同樣也十分流行,最後要提及的是FLAC,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幾乎所有播放器和系統都能播放的開源無損格式,當然了,除了Apple以外。

無損指的是將CD壓縮至最高達60%大小但保持數據不丟失,而有損則壓縮的更高,所以提取出來的數據就有限了。不管是無損還是有損壓縮技術都應用於絕大部分現今的流行格式裏。

上面說的這些東西可以,而且也正在燒友,音樂人,廠牌和分銷商之間進行着無盡的爭論。

另一改變播放的因素則源於唱片製作人與錄音師於錄製過程中對聲音壓縮的增進趨勢:愈發強調的重低音,明亮的高頻與絕對的音量。他們將聲音錄製得更“大”了,但實際上並沒什麼新的不同。錄音師打誕生之初就希望竭盡所能的得到獨特的聲音,但許多人的“手藝”遠達不到那樣的高度。許多過去的黑膠唱片要遠優於現今CD的平均水準。


迴歸“中正”


再讓我們回到Neil Young和他對當今音樂的改革運動這一話題中來。Neil Young一直在尋求資金以生產一種新的格式文件及便攜播放器(下圖),它們能提供接近於錄音室的音質,達到30倍於256kbps MP3播放器、甚至是超過CD的音質。而這被稱爲Ponos系統,夏威夷語中正直,正義的意思。他的Kickstarter項目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僅在第一天就籌資6200萬美元。Neil Young亦擔任了這家新企業的CEO職位,他們開發了那模樣奇怪的播放器(價格仍未確定,不過預計700美元左右),同時還有專門的網絡音樂庫售賣高達25美元一張的專輯。



他們會成功嗎?問問自己吧,你是否對現在的音樂音質感到絕望以至於捨得花700美元購買這麼一臺能提供新型專利格式的便攜播放器呢?你知道自己正麻木於那落後的格式了嗎?聽歌這麼久了你嘗試過黑膠唱片或是模擬錄音的味道嗎?

我的回答是,在過去能。就好比Beats把自家極其一般的耳機賣到了600美元以上,成爲了發燒友配置之外的時尚標籤一樣,這是可行且成功的,實際上幾乎沒理由表明Neil Young會失敗,除了這麼個事實:他不是個受年輕人歡迎的如Dr.Dre.一般的嘻哈巨星。換句話說,過去的他能行,但又有哪個從小就聽着Neil Young的傢伙(或許他都聽了50年了)會關注時尚界呢?當然了話也不能這麼絕對,他的Kickstarter項目確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顯然還是有很多人期待他所能做出的最終成品的。

但是呢,我猜測Ponos會變成下一個Microsoft Zune。你還不知道Zune是什麼?去問問百度吧。高姿態,怪造型,高音質的引入都表明這是一場浩大的“危機公關”並意圖收穫各技術方面的讚譽。讓我們把現在的一切都扔進忘懷洞裏吧。(譯者注:忘懷洞memory hole原出現於小說《1984》中,是一種回收過去“不正確”歷史的管道,扔進去的東西將徹底焚燬,新的“正確歷史”會重新編寫,從而徹底改變過去的歷史,此處譯者猜測表示Pono也許帶來的新歷史變革)


手機永遠是主導


如果你都讀到這裏了,那麼說明你對這一玩意十分感興趣。但事實上手機仍是當前的最主要的個人聽音設備。它幾乎人手一部,而且有着不能再便宜的儲存空間,而云服務更是允許你隨時隨地地下載數以萬計的歌曲,只要你能接入網絡,諸如Pandora,Spotify等等的雲服務端完全能滿足你日常的聽音需求。

而且(十分重要的一點是)iPod的銷量自兩年前就下滑一半了。還要我再說些什麼嗎?

事實上,這一文章我是一拖再拖才憋出來的。原因嗎?因爲我是寫得越來越離譜了。那我爲何還把它寫出來了?

因爲Neil Young讓我寫的。(看到最後這幾句翻譯和編輯的汗都要流下來了(:з」∠))

 

來源:baltimorepostexaminer.com   原文鏈接
作者:Paul Croke
翻譯:THE E.N.D.
編輯:能小毛
Via :音樂人攻略
收藏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