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子醬》爆紅後的熱議,創作鬼才的“心氣”還在嗎?



一個行業,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作品,長期看口碑。

“你淺淺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我嚐了你嘴角脣膏薄荷味道”,哪怕不怎麼聽歌的朋友,最近也應該被李榮浩這首《烏梅子醬》洗腦了。

《烏梅子醬》是出自於李榮浩去年12月發行的新專輯《縱橫四海》,並非最近才發佈,且李榮浩帶着這首歌在浙江衛視跨年演出過,但當時並沒有帶火這首歌。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剛發新專輯的告五人也同樣備受爭議 ,原因是 “全面抖化”。 (回顧:告五人發新專引熱議,從地下到體育館的破圈之路|熱點 )

無論是從獨立狀態出發走向主流市場的樂隊,還是傳統流行音樂工業體系下輸出出來的優質創作歌手,無一例外都在新作品的創作階段,就選擇了主動迎合短視頻傳播規律。

在新作發佈獲取大流量的同時,告五人和李榮浩也都遭遇了普遍的質疑。無論是來自樂評人直言不諱的批評,還是來自大衆評論其“擺爛”,背後都有“怒其不爭”的情緒存在。

這說明了什麼?

一首普通直白的小甜歌


昨日,多個與李榮浩和《烏梅子醬》有關的話題登上熱搜,其中,#丁太升說烏梅子醬俗不可耐#詞條也悄然登上熱搜,截止發稿,話題量已達3.8億次。





丁太升在視頻中評價《烏梅子醬》俗不可耐,是一首爲了投機迎合小鎮青年和初中畢業的文藝骨幹和打工者的作品。他認爲李榮浩“沒有了誠懇,爲了老百姓妥協到泥土裏”,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贊同,確實已經擺爛向流量時代妥協,娛樂大衆的同時自己賺的也多。



據百度指數顯示,《烏梅子醬》 的搜索指數在2月10日開始上升,2月14日情人節出現一個小高峯,之後在2 月 18日再一步攀升。 這是因爲一批音樂達人在短視頻上開啓了翻唱,帶動了二創之後才發酵傳播開來。

在快餐式的音樂世界中,只要有一句歌詞足夠抓耳、足夠洗腦,便擁有了得以傳播的基本條件。歌曲表達的戀愛主題還引發大衆共情,是年輕人樂於表達、展現的,再加上情人節這個時間節點,帶動着短視頻用戶翻唱傳播,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快促成這首小甜歌的出圈,前面也有案例,類似於當初阿肆爲屈臣氏做的廣告歌《Super Idol的笑容》。

隨後,圍繞《烏梅子醬》這首歌還發散到了諸如“烏梅子醬怎麼做好吃”、“尋找烏梅子醬女孩”、烏梅子醬妝教、香水測評等方面,隨着歌曲繼續發酵,短視頻創作者們還能找到更多蹭流量的新鮮角度。



截止到目前,《烏梅子醬》在抖音的播放量已超18.6億次。在音樂平臺,這首歌也有屠榜之勢。近一週內,《烏梅子醬》登上了QQ音樂熱歌榜、熱搜榜、流行指數榜TOP1,佔據着網易雲音樂熱歌榜TOP1。

有趣的是,《烏梅子醬》還通關了帶貨能力,淘寶上有關烏梅子醬的搜索量都暴增了843%,很多店更是直接將商品名和“李榮浩”“烏梅子醬”等熱詞掛鉤。

除了丁太升對這首歌直言不諱的批評,《烏梅子醬》也被衆多網友吐槽“爛俗口水歌”、“這真的是李榮浩寫的嗎?”、“好土”、“俗不可耐”,李榮浩也遭遇質疑,收穫“創作才華泥石流般流失”的評價。

在新歌上線前,李榮浩特意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爲歌迷寫了一句話,說: “用歌詞的美好療愈你。 ”

從《烏梅子醬》這首歌的反饋來看,旋律和編曲上算是用心,李榮浩結合了流行、搖滾和民謠等多種元素,用簡潔明瞭的旋律、強烈的節奏感搭建,歌曲中還運用了吉他、鋼琴等樂器來加強情感的表達,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動有趣,聽一遍就很難忘記。

其實《烏梅子醬》不失爲一首能讓人放鬆心情的普通流行歌曲,比起衆多風靡短視頻的喊麥和玩梗歌曲,這首歌起碼符合唱片工業創作和生產標準,只是沒那麼好而已。再加上前不久告五人新專輯引發的輿論風波,大家對創作型歌手下場擺爛開始集體感到不滿。




創作鬼才的“心氣”還在嗎?


回顧李榮浩前期的成長背景,我們才能體會到內地樂壇“創作鬼才”名號的來之不易。

作爲一位長期在幕後工作的音樂人,李榮浩還曾爲衆多知名歌手操刀作品200餘首。2013年,李榮浩由幕後走向臺前,發行個人的首張專輯《模特》,裏面包含了《模特》、《李白》等十首歌曲。

當年創作《模特》時,正是李榮浩一生最不順遂的階段,經歷了車禍意外、早年喪父、窮困潦倒,一系列打擊讓他跌入谷底。而正是在絕境中,他剖析自我、感悟人生,蟄伏十年才創作出了有口皆碑的作品。

也 正是憑藉這張專輯,李榮浩入圍2014年第25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最 佳新人、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國語專輯、最佳作詞人五項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新人獎”,這是內地歌手獲得該項的第一人。

在金曲獎上斬獲大獎的內地音樂人還有2017年第28屆金曲獎上獲得“最佳演唱組合獎”的“先生小姐”(Mr.Miss),以及2022年崔健拿到的“最佳華語男歌手獎”。

李榮浩作爲首位同時登上臺北小巨蛋和香港紅磡的內地歌手,也成爲內地華語樂壇冉冉上升的創作型新星。儘管無法與李宗盛等華語樂壇大哥相提並論,但在某種程度上,李榮浩代表了內地流行樂壇創作者的“臉面”之一。

近幾年,離開華納唱片,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之後,李榮浩開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營銷上, 此前就曾締造過三次熱點出圈事件。

2018年10月17日,李榮浩由華納唱片發行的錄音室專輯《耳朵》中,收錄了一首隻有4秒鐘的單曲《貝貝》,這首創下歷史記錄的4秒神曲在當時迅速登上了熱搜,成爲全網熱議的話題。

在新歌發佈的第二天,《貝貝》就在網易雲音樂、QQ音樂等音樂播放器的新歌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針對這首歌的段子也一涌而出,順利將“李榮浩4秒新歌”相關話題推上微博熱搜榜。在當時,大家對這首4秒《貝貝》更多是在集體調侃,甚至普遍覺得這種營銷方式有趣。

2019年11月28日,李榮浩在微博怒稱公司不讓他發歌,他不從,公開聲討公司的同時宣稱再不讓發歌,他就找個電動車維修論壇,以發帖的方式發佈新歌。(回顧:李榮浩式新歌營銷,已捉襟見肘 | 歌曲營銷觀察)

這一消息在引發業內對於“發歌”問題的討論之餘,更引起了衆多網友在電動車維修論壇中的狂歡,有人直接冒充李榮浩在某維修論壇發帖,將熱度持續炒高,“李榮浩 想上新歌就那麼難嗎”在當天衝上了熱搜。

隨後次日,在一手包辦專輯詞曲編唱製作的“全能人設”的持續營銷下,“有什麼李榮浩做不到”也隨之登上微博熱搜排行榜第四位,李榮浩因此被網友們親切地稱呼爲“李全能”。

繼4秒《貝貝》之後,2020年7月8日,李榮浩因發行九字新歌《要我怎麼辦》,再次迅速引發熱議,登上微博熱搜。與此前的《貝貝》不同,這次歌曲的時長倒是達到了3分29秒,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首歌的歌詞卻只有“呵、哈、要我怎麼辦、你想”九個字。

事實上,李榮浩是非常懂市場的一位流行歌手。在微博,李榮浩曾發表過“音樂無好壞”的言論,只有“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區別”,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辯論。

伴隨《烏梅子醬》爆火,這個話題也再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這或許代表了當下內地樂壇在新歌宣發上存在的一種普遍性困境,誰也不願意自己做的歌沒有人聽。

音樂是否有好壞之分?


在音樂財經來看,從消費者的角度來 看,“音樂當然沒有好壞”之分。

這幾年,在疫情的背景下,大家的生活十分不易,處於普遍焦慮之中,解壓經濟爆火,土嗨、喊麥式發泄解壓的短歌在平臺廣爲流傳的同時,其實也有很多獨立音樂在平臺上走紅。

粗製濫造的神曲就像是一陣風一樣,快速被消費,也快速被遺忘。

所以,音樂對於消費者來說,確實只有喜歡與不喜歡,而沒有好壞之分。且專業樂迷也沒有必要站在更高維度的心理優越感,去鄙視農民工、外賣小哥、洗腳小妹和小鎮青年聽的土嗨神曲,因爲你所具備的教育資源和先天條件,別人可能一生都在努力工作,卻依然掙扎在生活的漩渦裏,難以有閒暇、金錢和主動性去企及更好的審美。

在“同理心”的維度上,行業不必帶着傲慢去教訓消費者, 指責大衆審美只配吃“豬食” 。 丁太升在視頻中談到迎合小鎮青年這一點,其 本意並非與小鎮青 年和縣城青年 爲敵,或許 只是想到哪說到哪,在爲李榮浩選擇“主動下沉 ”感到激憤。

在當下如此“內卷”的競爭環境下,整個版權市場的遊戲規則是按照流量進行分成計算的。線上內容的大爆發確實稀釋了主流音樂市場的版權份額,線上有一首爆款歌曲確實有助於提升主流歌手的曝光度和商務資源,也能爲巡演票房引流。

所以,從“內卷”的背景來看,我們也很難去批評李榮浩在創作上主動選擇“高開低走”,迎合大衆。正如當年大張偉選擇了土嗨神曲《喜唰唰》一樣,從音樂轉戰娛樂,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自己心裏清楚就好,這都屬於個人職業身份的選擇。

但是,站在行業的角度,我們認爲,音樂當然有好壞之分。

如果音樂行業最核心的創作者集體失去了本屬於一個行業的“驕傲”,都蜂擁而上去 選擇做洗腦歌,“自我下沉” 迎合低俗趣味,時間久了,對於行業來說,短期雖然得到了流量,長期卻絕對會被反噬。

如李宗盛所言,“振興華語流行歌的責任是我們的,不是媒體的......我們流行音樂的力量在哪裏?是大家一起和稀泥、一起掙錢,還是真正能夠提升我們整體的力量?”

無論是電影、文學、繪畫還是音樂,都有其評判優劣的標準,電影有奧斯卡和金雞百花獎,文學有諾貝爾獎和矛盾文學獎,即便是在最追逐大衆關注度和收視率的媒體行業,也有普利策獎和廣播電視新聞獎的標準。

雖然嚴肅內容和大衆流行文化內容之間一直存在隔閡,但流行音樂作爲影響絕大多數人精神生活的基礎配置,當然也有優劣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愛奇藝的工作人員都在轉發一則消息,愛奇藝首次實現全年運營盈利,會員數漲至1.2億,這是愛奇藝連續四個季度的盈利。這意味着在降本增效的同時,平臺正在找到正確的內容創作路徑,服務老百姓,真正帶動視頻消費。

2023年開年,無論是科幻電影《流量地球2》和動漫電影《深海》,還是網劇《狂飆》和《三體》,都帶動了大衆的集體追捧。這是因爲區別於過去幾年在狂飆進程中瘋狂追逐“流量”的階段,影視行業開始整體去流量化,更看重劇本邏輯、演員的演技、拍攝構圖甚至配樂的品質,在迴歸“卷”品質之後,最終也贏得了更多消費者付費的認同。

再來探討另一個爭議比較大的問題——爲小鎮青年和初中文藝生創作歌曲是否就意味着“俗不可耐”?

答案當然是: 不。 瞄準某一類音樂消費人羣進行創作,這屬於流行音樂工業在A&R企劃階段就會納入考量的階段,評判“俗不可耐”的標準依然還是在歌曲本身。

今年是巡演混戰的一年,這兩天對於李榮浩的爭論也會很快淡去。但這或許是音樂行業面對大衆消費者,窺見時代情緒的一個十字路口——大衆也開始煩厭神曲和流量的投餵了,他們開始渴望聽到來自樂壇真正的“時代之聲”。

這個階段,有點像前兩年大衆對影視行業充斥着無腦的“甜寵劇”、“流量劇”的抵制和憤怒階段。 對於走創作路線的歌手和音樂人來說,可能 也要注意這種投機帶來的反噬效應。

雖然線上播放量份額很關鍵,大衆知名度很重要,但專業歌迷的認可也很重要,現在的音樂市場 和以前被彩鈴壟斷渠道的神曲時代已經不一樣了,流量不意味着圈粉,也不意味着會去現場買票。

一個行業,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作品,長期看口碑。

總而言之,爆款歌曲不意味着全是垃圾歌曲,金曲通常都來自於流行熱歌,且經住了時代的考驗。儘管音樂確實沒有好壞之分,但對於音樂行業來說,卻必須要有好壞之分,而一個行業和創作者的“心氣”或許就在一念之間。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音樂財經”(ID:musicbusiness),作者:小鹿角編輯部



收藏

我来回应